暑期来临,游泳成为不少市民避暑健身的首选。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我市多家游泳场馆已启用智能在线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数据站岗”保障水质安全;尚未覆盖智能系统的泳池,各区疾控部门也严格落实人工检测,确保水质可控、环境卫生,为市民营造安全、放心的游泳环境。
7月18日上午,记者在耀华中学游泳馆里看到,10多名少年儿童正在练习游泳,池水清澈透亮,智能系统正实时监控水质指标。“孩子第一次学游泳,看到水质监测这么先进,我就放心了。”市民刘女士说。
“过去我们靠试纸检测泳池的余氯(氯制剂是一种消毒剂,水经过氯消毒后保留的有效氯含量叫余氯)。当水中余氯浓度低于0.3mg/L(0.3至1.0为正常)时就得补氯,检测频率是每两小时一次。”该游泳馆工作人员介绍。此前还有个直观的判断方法——站在池边观察15米外水下标线,若能清晰看见,可初步判断浊度合格。但这种方式不属于经验性判断,仅能作为日常参考。
从今年2月起,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启动“放心游”项目,建成全市首个泳池水质智能在线监测预警平台,覆盖全区18家游泳馆。
在耀华中学游泳馆水处理机房,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副主任(副所长)李静向记者介绍:“我们将泳池回流的水通过采样管引入水质分析仪,通过5个传感器分别监测水温、酸碱度、浊度、余氯、氧化还原电位,数据实时显示在分析仪屏幕上,场馆工作人员可通过联网的手机、电脑查看。”
一旦监测到余氯、水温、浊度等指标异常,系统会立即向场馆工作人员发出提示,便于及时采取补氯、加强水循环等措施。同时,异常信息将自动推送至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的监测平台,让监管实现由“跑腿排查”向“数据站岗”转变。截至6月底,和平区18家游泳馆已全部上线该系统。
7月18日,记者探访天津市奥林匹克中心游泳跳水馆,该馆目前对外开放的是热身池和比赛池,池内水体清澈,池底瓷砖的纹路清晰可见。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刚从水里出来,他对记者说:“我每天早上带孩子来游泳,这里水透亮,没异味,水温也合适,游起来特别舒服。”
“余氯0.85mg/L。”水质检测员翟志国拎着便携式检测仪来到岸边,他在水下15厘米处取了两瓶各10毫升的水样,几秒钟后,仪器上便显示出有关数据。“我们每隔2小时到池边人工检测一次,最重要的包含水中余氯含量、酸碱度、水温、水体清晰度等指标。”翟志国介绍道。
除了人工检测,该场馆还有一套水体24小时在线监测循环系统。记者跟随水质管理员莫宇来到设备机房,监测屏幕实时显示有关数据,墙壁上的展板明确标注操作规范和流程。“泳池的水通过管道输送过来后,先进入均衡水箱,再进入循环系统。均衡水箱负责收集泳池的循环回水和调节池水水位。”莫宇说,“显示屏上的数据是实时监测结果,一旦低于设定值,系统会向投药设备发出信号,投药设备便在水体循环过程中自动添加药剂。”莫宇和记者说:“我们的运行标准较高,国家标准要求水下能见度12.5米,我们能达到50米。”
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介绍,河东区目前正逐步推进游泳场所智能监测系统建设,辖区内18家游泳场所的经营者严格落实水质监测要求。对于尚未实现智能监测的游泳场所,场所工作人员每两小时对游泳池水质的关键指标进行仔细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游泳池水质公示牌上及时公示,确保数据公开透明。一旦指标接近异常,工作人员会立即根据水质参数采取对应措施进行调节。假如发现指标低于或超出标准,河东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的监督员会立即责令游泳场所进行整改。
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部门负责的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市262户正常营业的游泳场所(包括宾馆酒店内附属兼营的游泳池)整体卫生状况良好。以和平区为试点,我市建成首个区域化泳池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通过“二维码身份证”实现对各游泳场所的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要补充。今年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对212户游泳场所的监督检查和35户水质检测任务,结果全部合格,有关信息将于8月15日前向社会公示。
市疾控部门提醒市民,市民游泳前应先查看公示栏信息,挑选出正规泳池。目前我市游泳场所均在醒目位置张贴全市统一的公示栏,对游泳场所的卫生许可证、卫生检测报告、卫生信誉度等级信息进行公示。此外,注意场馆环境整洁程度及是否配备更衣室、淋浴区、强制通过式浸脚池(脚部消毒)等设施。患有传染性疾病或酗酒者禁止入池,广大泳客应充分了解自身健康情况,明确禁忌要求,自觉遵守禁泳规定。游泳前须冲洗身体,严禁在池内大小便、吐痰等,共同维护泳池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