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合力攻克难点,充分的发挥环境监视测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顶梁柱”“生命线”“先锋队”作用,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是细化监测任务推动精准落地。认真谋划制定了详尽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工作要点》和《方案》,覆盖了环境空气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等多个领域,明确了2025年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用监测数据的“硬核实力”筑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哨所”。
二是环境质量监测有序开展。积极承担每月地表水国考断面“采测分离”送样分析任务,按时开展26个省市控地表水断面、2个市级水源地、16个县级水源地以及“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水质监测,每天审核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调查原因,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每月开展市中心城区降水、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每周会进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用实际行动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高质量开展了一、二季度中心城区内15个功能区声环境连续24小时手工监测,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点日常巡检、现场校准、数据审核等工作,自动监测数据有效率和上传率保持全省前列。
三是特色实验室示范作用持续发挥。充分的发挥省级土壤特色实验室优势,坚持“采样—分析—科研”全方位发展,上半年完成全省106个土壤风险监控点185个样品金属指标分析任务;参与的国家总站土壤机械制样标准规范研究项目,开展了360个土壤样品的比对测试;对1家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行了全流程质控检查,有效保证了社会机构工作质量;积极参加对渭南等地市土壤监测的质量监督检查,促进了全省土壤监测技术水平提升。
四是污染源监测及时准确。组织并且开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等执法监测91家,抽查检查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39家,积极努力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全市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等工作,完成了全市涉重金属矿山及冶炼企业原料、生产的基本工艺环节废水、排放口、废渣和周边地表水体等重金属含量排查监测,为环境风险管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是空气自动站运行维护规范。每月对国控、每季度对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旁边的环境状况开展例行巡检,有效预防人为干扰;年初开始负责运维的10个市控空气自动站运行规范稳定;按照省厅安排部署,早谋划,早安排,4月下旬顺利完成宝鸡、杨凌22个省控空气站的移交和安康、商洛24个省控站的接管工作,局领导带队赴安康、商洛市对交叉运维工作开展现场督导检查,目前安康、商洛省控站运维工作已步入正轨。
六是监测质量保证措施扎实有效。及时印发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科学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规划和仪器检定计划,不断强化监测活动全过程质量管理。每月通过lims系统下发各项监测工作质控任务,质控结果合格率100%。积极参加国家总站的第一轮实验室能力考核并取得满意结果。
七是数据分析应用不断拓展深入。完成《2024年汉中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编印全市环境质量通报6期;按时报送嘉陵江甘陕川段重金属应急预警自动监测月报;完成全市2024年排放源统计年报名录库更新及2024年第4季度、2025年第1季度排放源统计季报。
八是环境监测能力再上台阶。实验室排风放系统完善改造项目正在实施,新购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施已调试完毕,具备了开展全氟化合物、抗生素等新化学污染物监测的硬件条件,走在了全省地市站前列。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的陕南秦巴汉水湿地ECO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已报至生态环境部待批。
九是专项资金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汉中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项目成果集成。14个2024年以前中省市专项资金项目已全部完工,资金总执行率约98.8%。2025年新增项目4个,以项目建设带动监测事业发展的势头不断增强。
十是环境宣教影响力逐步扩大。1名在陕西选拔赛决赛暨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预赛(生态环境赛道)中荣获二等奖,被省厅推荐参加2025 年“我是美丽中国讲解员”全国半决赛和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
下一步,市环境监视测定中心站将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坚持补短板、出亮点、提效能,加快我市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建设,勇攀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智化转型新高峰,为支撑服务美丽陕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